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35:00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郑备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表示,将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部门一道系统施策,着力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加强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行业自律、舆论引导。“内卷式”竞争正在透支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动能和品牌价值,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中国车企亟需跳出“内卷陷阱”,重构价值竞争的底层逻辑。
“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同质化低效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战、营销战和产品同质化。短期来看,降价促销或许能刺激销量,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竞争模式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削弱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汽车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在新能源、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过度内卷使得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利润资源用于短期营销和价格战,而非长期技术积累,最终可能导致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丧失优势。另一方面损害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过度营销和低价竞争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价格虚高”或“质量缩水”的疑虑。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在供应链、材料或生产工艺上妥协,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一旦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企业将面临市场萎缩和口碑崩塌的风险。
整治市场乱象就如同驾驶一辆疾驰的马车,既要握紧政府监管的“缰绳”,又要校准行业自律的“罗盘”,更要扬起社会监督的“风帆”。具体操作层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与行业自律,政府主导建立汽车市场价格监测机制,防止恶性价格战,行业协会可制定自律公约,引导企业理性竞争。譬如工信部去年在长三角试点的“价格异动熔断机制”,当区域市场价格跌幅超过8%即触发监管干预,成功遏制了三起恶性价格战。此外,曝光不正当竞争案例,对虚假宣传、低价倾销等行为进行公开通报,形成震慑效应。譬如,监管部门近期公布的“十大虚假续航宣传”典型案例,不仅让涉事企业付出千万元级代价,更推动全行业建立动态续航公示系统。再者,优化市场准入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低端产能过剩,鼓励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质量监管从来不是限制发展的枷锁,而是锻造核心竞争力的熔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评价规程》亮出硬标准,将电池热失控防护时长从5分钟提升至12分钟,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强化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管,对不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产品坚决查处,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完善召回与售后体系,推动企业建立更严格的质量追溯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购车,避免被低价营销误导,促进市场良性竞争。譬如,中消协推出的“汽车消费品质指数”更从需求端破局,通过动态公布续航达成率、故障率等32项硬指标,引导消费者从比价格转向看品质。监管利剑与市场选择的双重作用,正在将"质量安全"锻造成中国汽车最闪亮的新名片。
破除地方保护的藩篱,需要重塑“全国一盘棋”的产业治理智慧。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规范招商引资负面清单》,将超标准税收返还、歧视性采购等23项政策纳入禁止类条款,这正是破除行政壁垒的制度利刃。优化产业政策,鼓励差异化竞争,支持企业向核心技术、高端品牌方向发展,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此外,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分割,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实施跨区域协同监管后,京津冀汽车产业重复投资下降52%。制度利刃既要斩断地方保护的“土围子”,更要雕琢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国家发改委推动的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本质上是以制度性交易成本替代行政性干预成本,这种治理智慧的跃迁,正在将“各自为战”的诸侯版图熔铸成“攥指成拳”的国家竞争力。
站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历史节点,中国车企的破局之道早已清晰,把内卷的压力转化为突破技术难题的动力,将价格战的能量转向价值创造的蓝海。从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的突破,到比亚迪易四方平台的创新,这些成功案例印证着,只有让方向盘对准科技创新的大道,让油门踩在质量提升的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优势到价值优势的质变。这场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既需要政府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底座,也需要企业锻造不可替代的技术内核,更需要社会形成尊重创新的价值共识。当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开始向价值创造聚焦,中国汽车必将驶出内卷的迷雾,在全球市场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先宇(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