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8:13:00
近日,国民财富发展研究合作平台(下称“国研平台”)2025春季峰会在京举办。峰会主题为“人工智能与金融未来”。来自金融与科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峰会上还发起成立了“AI+金融实验室”。
国研平台理事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分享了对“AI+金融”深度融合与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他表示,第一,人工智能在我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发展方向,要紧紧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第二,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格局。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与安全,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和金融界的专家密切合作,合力攻关。第三,加大金融创新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支持,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从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成为其动力。人工智能对金融行业影响深远:一是增强交互体验,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二是全面分析“画像”,借助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风险评估与投资决策;三是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对中小银行物理网点依赖模式冲击显著。同时,人工智能带来效率提升与风险加剧的双重效应:算力效率提高减轻中小机构投入压力,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模型算法透明性和可解释性等挑战突出。为此,他建议,应强化金融领域专业性,提升模型准确性;监管机构应关注应用动态,健全智能算法规则,确保算法公平、透明与安全。
来自银行业的嘉宾表示,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义理解以及长文本处理等领域的进步,将金融模式创新推向新的高度,促使金融服务模式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在机遇方面,人工智能拓宽了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三道大门。一是效率大门,大模型能极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二是普惠大门,金融产品可服务更多的长尾客户;三是创新大门,“场景+智能体”等将成为下一步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并应对的三大壁垒:一是安全壁垒,算法黑箱、隐私保护等风险倒逼银行必须应用更严格的合规工具;二是能力壁垒,银行现有员工面临AI技能重塑的压力;三是信任壁垒,如何让客户像信任银行员工那样认可AI,也是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记者 金辉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