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1:20:00
对很多习惯了以往安排的高中师生、家长来说,实行周末双休的消息来得有些突然。有教师周五才被通知后面两天双休;有学生在知道的那一刻只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有家长周五收到孩子班主任发来的提前放学通知,感到“有点懵”。
此前,尽管有省份曾出台规定禁止双休日组织集体上课等,但高中占用周末补课,几乎是师生们心照不宣的事。在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海南、吉林、江苏、辽宁、山东、陕西、云南等省份多地,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均有群众反映高中生没有双休的相关情况。
而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全国多地开始逐步推进落实高中双休制度。
真正开始双休后,家长和师生喜忧参半。一面是双休后展露的可能性:一线高中教师魏晗松了一口气,总算有时间打理自己的生活了;湖南郴州家长李瑜给读高二的儿子报了钢琴班,让他探索兴趣。另一面则是因升学而产生的焦虑:有些家长反对双休;双休日留校自习的陈晨发现同学找任课老师补课,一小时收费200元,她也开始犹豫要不要在校内补课。
高中开始双休后,师生真能如愿“多松一天的弦”吗?
临时通知
湖南株洲的高一学生陈晨起初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各地高中开始双休的消息时,并不相信学校会真的实行双休。变化发生在今年2月22日,是个周六,离午饭前最后一节课下课还有几分钟。同学们按捺不住,准备冲出教室吃饭,校园广播却意外地响起来了,通知住宿的学生吃完饭不要回寝室,先回教室,有消息要宣布。陈晨记得,当时,还有同学抱怨午休时间被占用。
午饭后,班主任进教室就说:“你们应该也听说了,我们要开始双休了。”陈晨说,老师的话没讲完,教室后排的男生们就兴奋地尖叫。
2月28日,开学第二周的周五,河北家长许瑞突然收到老师发的周末双休通知。她向当地教育部门的多位朋友打听,得知市一级和区一级的教育部门已经收到“文件”,通知学校的时候是电话口头通知的。
山东青岛的高中教师宋芝回忆,校长告诉老师们,周末双休的安排是暂时的,会“再另行通知”。目前宋芝所在的学校高一高二实行双休,高三实行单休。
公开报道中,各地高中推行双休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从高一到高三严格执行双休;二是高一高二双休,高三年级单休;三是实行双休,学生周末以自愿为原则留校学习。
学校实行双休的过程中,湖南长沙的高二学生李萱感受到了一些周折:新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双休是顺利的;第二周学校要求周末回家的学生写一份“不愿意到校自习说明书”,李萱本以为没有人会写,结果有60%的同学写了说明;第三周,学校又给学生下发了“自愿留校自习书”,要求留校同学填写。
另外,虽说可以双休,还需要家长在学校平台上“请假”,写明“请假”的时间段。
双休后,李萱还看到家委会群又另外统计了家长意见,了解周六学生是否愿意在校参与学习活动。40%的家长愿意,没有人不愿意,剩下的保持中立。李萱听一些同学提到,家长希望他们留在学校自习,他们与家长还发生了争吵。
2024年8月,湖南省教育厅印发《湖南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20条规定》,严禁学校擅自调整法定放假和收假时间、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山东省教育厅2021年印发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规定,晚自习、双休日、寒暑假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统一组织上课,不将学生自习时间分配到学科。
而在所在学校实行双休前,长沙学生李萱已经习惯了周六按正常课表上课、自习,青岛教师宋芝周末也要给在校学生上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认为,高中恢复周末双休,无疑是在“反内卷”“减负担”。高中的学生利用一些周末补课,事实上是超越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对他们正常的成长会造成不利影响。
作息表
高中阶段,升学压力迫切地摆上台面,落在师生身上变成了见缝插针的作息安排。多位受访者能一口气把高中一天的作息从头到尾背出来,从早上6点左右到晚上10点前后,中间约16个小时,密密麻麻穿插着上课、考试与自习。
高一学生陈晨的作息表贴在课桌一角,适应这套作息表她用了半年。她就读的县中实行双休前,高一高二平时的休息日分为月假和周假,月假每月一次,从周五中午放到周日下午。周假只有周日下午的六个小时左右。
放周假时,她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会在几个小时的自由时间里去到车程10分钟之外的县城中心广场,那里是整个县商业最发达的地方。每次陈晨都能看到穿着不同校服的高中生三五成群,抓娃娃、吃东西。她和朋友喜欢读小说,会去书店一起挑选供下周在校看的小说。
六点零八分前,她需要返回学校上周日的晚自习,开始一周的在校生活。
平日的作息表里,时间从早上六点排到晚上十点,学习是首要的。陈晨和同学一天里有两个时间段可以洗澡,一个是午饭时,另一个是晚自习结束后,都是30分钟左右。陈晨选择在午饭时间洗头,那时她会托朋友买面包等,草草吃完,算作午饭。
陈晨的学校是省示范中学,有着紧张的竞争氛围与学业压力。每天的晚自习共四个小时左右,从她入学第二周开始,七天晚自习中的两个小时多数被用来考试。不同的科目轮流考, 每考完一轮,就会张贴出成绩和排名。
班上成绩好的同学多,彼此分数“撵得很紧”。刚入学时,陈晨曾经一周内排位下降几百名,从中游“跌”到下游,好久没缓过来,“满脑子都是成绩”,但之后频繁的考试让她“考得人麻了”。
入学第一个学期,还没选科,陈晨有九科的作业要写,寝室里,晚上十点左右会熄灯,大家打着灯写到十一点半才睡。
上学期陈晨还不太适应学校的作息,每天上完晚自习就感到精神恍惚。走在路上被风一吹,才反应过来自己下课了,正在从教室回寝室的路上,就像在执行一种固定程序。回到寝室,屋子里只有放书包和铺被子的声音。
高二学生李萱也总觉得在学校睡不够。她和同学们的对策是事先准备咖啡,上课时困到不行就站起来,下课后利用课间补觉。据她观察,一般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后,同学们的衣服和桌面摩擦的声音“唰”一下出现,接着是大家趴下时发出的“咚”的一声,短促而整齐。她也是其中之一,觉得这一觉比晚上睡得还香,甚至一下“能进入深度睡眠”。
作为教师,宋芝观察到,高中生每天最快乐和放松的时候是上体育课和吃完晚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她和其他老师们晚饭后也会在操场上走走,这个时候宋芝才能看到学生们不同于上课时“眼神无光”的状态,学生们在操场上一块打球、聊天,“整个状态是一个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山东德州的教师魏晗和同学们走得近,学生们常向她抱怨学习的辛苦。她总会安慰他们“熬过去就有一个好未来”,虽然她心里也有不确定。她也曾是一名“山河四省”(指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的高中学生。2023年,“山河四省”拥有占全国约25%的高考报名人数,而四省内的“211”和“985”高校仅有6所。
许瑞的女儿就读于河北一所重点高中,学校在上课时间会把监控打开,察看学生的上课状态,教室里的窗户贴上了磨砂的纸,不让看窗外,窗还被封起来,打不开。开学以来,女儿和班上同学们没做过一次眼保健操,“老师会掐断(广播),继续讲课”。
许瑞是80后,她还记得自己读高中时,学校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好,课堂上大家的讨论很激烈,回想起来都是快乐的事情。而女儿现在读高中,学校几乎很少办校园活动,学习时间却仍然十分紧张。
许瑞的女儿在学校的“实验班”就读,学校每月放一次假,周五下午放假,周日下午返校。入学近半年,女儿的健康因压力出现许多问题——失眠、脱发乃至不来例假。
此后,她在市级和国家级问政平台前后提了十几次建议,提议学校将原本的每月一休改成半个月一休。 市级平台给她的回复是,这所市里的高中有很多县里来的孩子,家长觉得接送麻烦,不同意半个月一休。
她决定自己先动手改。与学校沟通后,她每周五帮女儿请假回家,周一早上再送回学校。她告诉女儿,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会坚持和你站在一起的”。女儿告诉她,班上很多同学听说后都羡慕自己有这样的妈妈。
家长李瑜发觉儿子经过初中到高中的学习,人变得“麻木”。对很多事情失去了兴趣,带他出去玩,他觉得“什么都很一般”。看到儿子在玩游戏,她过去问他开不开心,他说“挺无聊,也不怎么好玩”。
去年有段时间,李瑜感觉孩子终于有一点青春的朝气了。那时他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拿了二等奖,后来还在学校的元旦晚会穿西装主持,平时不愿意拍照的他把自拍发给了李瑜。看到照片,她发现自己的孩子“闪闪发光”,她更相信“人还是要多接触一些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事情才能找到自己”。
储朝晖在上述央广网的采访中认为,推行高中周末双休在部分地区存在一定难度,原因在于眼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单一,成绩仍是核心。应认识到,并不是在校时间越长成绩越好,学生过于疲劳反而使学习效率下降。双休则可以给学生的成长留出喘息的空间。
喜与忧
3月14日,周五,陈晨所在的高中继续实行双休。这周,学校调整了计划,学生可以自选留校或者双休,留校的同学自愿报名,确定好后,不允许修改。陈晨选择留校自习,同班和她有一样选择的大约有十几二十个。
周六留校的早上,连日的雨停了,天放晴。自习的课间,陈晨拉着朋友去打羽毛球,走出教学楼就听见同学间大声聊天的声音,以及打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时嘻嘻哈哈的声音,和之前不同,她觉得大家更有活力和朝气了。
新的双休安排带来新的气息。陈晨感到同学们上课时的互动都更加积极了,不像之前周日晚上返校后,大家有点死气沉沉,都在闷头赶作业。
双休前,教师魏晗的工作除了周一到周六上课还包括盯晚自习。她算了一下,自己一周大约十几二十节晚自习,一周里有四五天在学校待到晚上八九点,甚至十点。刚任教时,魏晗压力大,有时候“喘不上气”。
她常常无暇顾及学校以外的生活。和母亲住在同一个小区里的她,曾经两个月都没有碰过面。
学校实行双休后,魏晗觉得“整个人的弦都松了下来”。她曾和对象商量过,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适合长期做教师,未来有了孩子,两个人都顾不上家。现在,她的想法开始松动。
也有教师发愁。在江苏北部一所公立高中任教主科的秦珍发现,不补课会导致课程进度吃紧,去年寒假她所在地区查得严,学校没开展补课,导致高三二轮复习进度仓促。
另外,秦珍说,学校教师周末和节假日补课一节课的报酬在100元-150元,她了解到,高一高二的教师在双休后月工资减少了两千块左右,高三教师则是减少了两三千元。
宋芝所在的学校是私立的,学生高考时分数能上本科线的不多。第一周双休回来,她发现学生“彻底放开了,作业很多都不写”,但宋芝又想,“(双休)至少还可以获得身心健康”。
也有焦虑。广东家长方淑收到提早放学的通知后,接下来一个小时内便在朋友圈看到不低于五家补习机构发的广告,大意是:“双休政策来了,孩子能补课的时间更多了,可以把孩子送来了。” 她觉得双休后“会更卷”。
高二学生李萱所在的班级是文科重点班,双休前,她了解到班上50名同学里至少有30人在校外补课,“大家都比较卷,家长也不服输”。李萱周日上午也补课,多了一天休息日后,她正考虑利用周六晚上补自己薄弱的数学。
选择留校自习的陈晨曾意外听见同学说自己刚上完课。她觉得奇怪,追问了几句,对方压低声音告诉她,自己找了任课老师在校内补课,某位老师的补课费是一个小时200块。她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她的心情难免复杂,她不想再增加学习负担,但眼看那位补课的同学成绩排名在上游,而自己属中游,“会觉得自己越来越赶不上别人”,也开始纠结要不要去补课。
双休开始在女儿的学校实行后,许瑞觉得欣慰,但也担忧双休不了了之。许瑞没想过一定要让女儿考高分或名校。她对女儿的期待很简单,只要女儿努力过,回想起高中这段青春,能想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上课,交到了什么样的好朋友,“这些就够了”。
家长李瑜听说市里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都“自愿”留校。她想到高考是统一的,但有的学校双休,有的不双休,第一反应是“不公平”。但看到孩子回家的那一刻,她觉得双休挺好的。
反而是李瑜的儿子显得忧心忡忡。他在电话里告诉她,“要不就不回家了”,待在学校。李瑜嘱咐他,利用好在校时间,也比周末补课强。
至于周末,李瑜打算多带着孩子去户外接触大自然。她还打算给孩子找点感兴趣的事做,儿子对钢琴还挺感兴趣,她带着他去家楼下的钢琴班试了一节课。
双休第一周的周末傍晚,李瑜一家人外出散步。丈夫带着蹦蹦跳跳的小儿子走在前面,李瑜和大儿子在后面走,一边走一边聊天。她觉得有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了,“以前只有寒暑假才有的机会,现在可能每周都有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魏晗、陈晨、方淑、李瑜、宋芝、许瑞、李萱、秦珍为化名)
编辑:吴瑕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