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构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5:19:00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围绕“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内容载体、评价标准”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党建与思政在机制、内容、评价上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6年实践与推广,取得了重大成效。

“贯通、衔接、进阶”三层共振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联动矩阵

夯实协同育人机制贯通根基。学校党委书记将“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设置“协同育人办公室”制定党建与思政工作建设规划,形成133条“大思政教育工作责任清单”。实施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与二级学院的每月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党建与思政工作同谋划,共部署;实施党政双向交叉任职、双带头人制度,助推二级学院党建与思政协同发展。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衔接路径。学校二级党组织书记将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接受学校考核;首创“党建带团建”22条任务清单,实现党建与实践思政的融合;基于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的“党建思政融合指数”综合评价师生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每季度反馈二级部门结果;构建校企党建“组织共建、党员共育、资源共享、人才共培、文化共融”五共联建育人模式,探索职业院校协同育人新路径。

开创协同育人机制进阶模式。学校自主开发的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收集整理党建与思政工作数据,深度挖掘数据实时生成“学生数智画像”,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身;基于“学生数智画像”生成“党建思政融合指数”,为联席会议确定近期党建与思政工作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年度“学生数智画像”生成各单位“党建思政融合面板”,为协同育人办公室制定工作建设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实践”三线并发

构建协同育人课程联建体系

绘制“思政课程”中轴线。学校加强课程群建设,逐步构建起由1门核心课程为内容统领,5门思政必修课程,4门“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N门体现地域特色、职教特色、校本特色的思政选修课程共同组成的“1+5+4+N”课程体系。充分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打造出“德法+‘精神力量’”等六大课程群。创新教学形式,形成数字画“形策大课”等四大课程品牌的思政大课、思政联课、思政融课。

描绘“课程思政”平行线。学校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打造“三层次三聚焦”课程思政体系,确保与思政课程相向同行。党总支按照专业群特点,聚焦“一群一目标”,构建思政面层;党支部结合国家专业要求,聚焦“一专业一体系”,构建思政线层;课程团队遵循课程标准,聚焦“一课一情境”,构建思政点层。学校针对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内容载体进行系统化设计,思政面、线、点相互呼应,形成有机整体。

勾勒“思政实践”延长线。学校通过校内外联动,架设起“校—馆—社—乡—企”多场域党建与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以校内的国学馆、重庆日报“理响青年”创新实践基地等为主阵地,延展至校外红岩联线等9个精神谱系红色场馆,陈家桥街道等5个基层智治特色社区等多个主体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深化国情认知、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担当四大主题思政实践教学,打造出“茶馆里的思政课”“匠心耀红岩”等系列活动品牌。

“标准、数据、反馈”三维同频

构建协同育人评价联通范式

构建导向鲜明的评价标准。学校以“党建与思政双向赋能”为核心导向,设立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维度,建立党建指标与思政要素的映射关系。政治素养维度突出党建与思政的同频共振,设置思想成长、团学工作履历、社会实践三大模块,将党团培训、青年大学习、公益志愿活动设计联动赋分。思想道德素质维度依托“六讲五不”行为准则,强化党纪与学生行为双向约束,建立日常表现、课堂考勤、宿舍管理、学术诚信4类负面清单。

打造智慧联动的数据平台。学校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思政评价”大数据平台,实时记录学生参与党建和思政活动的情况。平台运用算法建立数据模型,对学生评价结果生成数智画像,还可根据需要生成雷达图、热力图和趋势线。

形成质量提升的反馈闭环。学校将评价结果纳入党员发展、团员发展、政治审查、征兵参军、考公考编、评优评先等工作的核心数据库,实现评价反馈应用。同时优化育人体系,党组织与教育教学部门通过动态分析学生评价数据,精准调整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案及个性化培养路径,构建“评价驱动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作者:龚小勇)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