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朱煜:大湾区高校“下饺子”,以人才布局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6:38:00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广州、深圳相继发布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给大湾区高校“下饺子”的火热场景提供了生动注解。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一批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开建、投入使用,将给大湾区紧密的产研合作带来一大批“生力军”。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实际上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逻辑。以大湾区为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试验田,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锚定方位。大湾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征,决定了其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科技引领、制造业当家的道路。虽然广东目前已经有9所“双一流”高校,但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在高水平高等教育资源方面仍相对缺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补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的短板弱项,正是大湾区着眼长远,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水平大学集群的智力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通过新技术的深化应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湾区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强,截至2024年已形成9个超万亿元产业集群,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加快,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加持,既能为当地持续提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同时也能吸引国内外高端科研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带来宝贵的创新策源与孵化。尤其是校企联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实现教育、科技和产业深度协同,将为各类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极大便利,催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涌现。

要实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大湾区亟待高水平大学补齐创新短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不是停留在应用研究、产品工艺创新、技术产业化层面,更在于形成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层面的强大能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截至2025年1月,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多达7万家。然而客观来说,相较于“硅谷”,大湾区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劣势,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偏少。对此,广东加大投入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松山湖科学城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建一批高水平大学也是一块关键拼图。通过粤港澳合作办学和跨境科研开放合作,将港澳高校的国际化科教优势与内地的生源规模和产业需求充分结合,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储备。

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引才育才作用,将大湾区建设成人才高地,是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新发展阶段,区域间的发展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人才吸引力和智力产出。近年来在港澳的国际化平台优势和外籍人才工作、居留政策推动下,国际人才集聚效益不断显现,但是在吸引优质生源和高层次人才方面仍面临激烈竞争。相较于“长三角”科研底蕴雄厚、科创要素富集的特点,大湾区最突出的是依托港澳、面向全球的地缘优势。叠加大湾区的丰富机遇、创新活跃和生活便利等多重优势,大湾区下一步需要的,就是依托更多高水平大学,为这些科创人才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也只有通过更好的生活待遇、产业前景和国际化平台打造人才高地,才能擦亮大湾区的品牌效应,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布局落到实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研究员)

顶 ↑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