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06:00
赓续传统,用心双拥。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遵义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自1991年首次启动全国双拥模范城表彰以来,这座革命老区已荣获10次“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荣誉背后,是遵义紧紧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目标,始终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双拥工作“大格局”;真情服务,织密尊崇保障“暖心网”;品牌引领,擦亮双拥文化“红城名片”,构建起党政军民同心同向、共建共享的双拥新格局,为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位统筹 构建双拥工作“大格局”
遵义,是一座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色圣地。
红军长征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期间,遵义人民为红军送肥猪、送衣服等生活补给,积极开展拥军支前工作,与红军建立了深厚感情,留下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深的美好佳话。
为构建双拥工作“大格局”,遵义市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建立区域协调、专题会商、联络沟通等机制,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广泛覆盖”的良好局面。
高位统筹之外,遵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遵义军分区,共同开展了“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遵义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主动承担全市优抚对象的短期疗养任务;遵义军供站则以“‘遵’拥军·‘义’生情”为主题,为在此转运的过往新兵送上专属大礼包;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更是走出贵州,赴全国进行宣讲与交流,探寻发展新路径。
放眼整个黔北,3.2万名志愿服务人员主动承担起保障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双拥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真情服务 织密尊崇保障“暖心网”
一个多月前,遵义新舟机场出现了暖心的一幕。
遵义军供站工作人员携带精心准备的“拥军能量包”,为踏上军旅生涯的新战士送去温暖与关怀。“拥军能量包”内装了遵义鸡蛋糕、遵义习水豆腐干、遵义牛奶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既体现了遵义特色,又为新战士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保障。
新战士们纷纷表示,这份来自家乡的关怀让他们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军旅、保家卫国的决心。
做什么才能尽显真情,怎么做才能织密尊崇保障“暖心网”,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遵义一直在思考探索。
遵义市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5800余万元建设军民共享机场、高标准营房、全国一流的武警“四配套”营房营具设施及消防特勤装备、市军警训练基地等,全力改善部队官兵训练生活条件。
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事业单位前置招聘大学生入伍等激励政策,激发广大青年参军热情。在就业安置、教育培训、子女入托入学、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等9个方面达100%。打造“军人(退役军人)驿站”“军人(退役军人)之家”,开设“机场军人VIP候机室”“高铁站军人候车厅”,开通“遵义双拥公交车专线”。
全市5.8万余名退役军人党员全部纳入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做到教育服务管理全覆盖。通过强化日常教育管理,教育引导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项项实在有力的举措让勇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军人们无后顾之忧,勇猛前行。让从部队转战新“战场”的退役军人心无旁骛,重整行装再出发。
品牌引领 擦亮双拥文化“红城名片”
224名“兵支书”在181个村、社区的田间地头为群众想致富路子,领军乡村振兴;682名“兵经理”就职于380多家企业,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在仁怀,有这样一群“兵榜样”,他们是“兵+X”中的主角,也是一张张双拥文化“红城名片”。
这些年来,遵义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实施“兵支书”“兵校长”“兵工匠”“兵经理”培养工程,积极创建仁怀市全国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同时,充分运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心用情打造一批具有遵义特色的双拥工作品牌。
遴选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组建英模宣讲团,开展“红色传承、感恩奋进”五进宣讲活动。线下线上媒体平台开设“红遵义、军民情”专栏,刊登“遵义英雄谱”,大力宣传报道遵义双拥工作。以“八一勋章”获得者、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杜富国为榜样,深入挖掘推广涉军人员作用发挥先进典型,营造尊崇军人、敬畏英雄、学习英模的良好氛围。
遵义首创提出“旗帜引领聚老兵、情字当头爱老兵、美在深处赞老兵、扶在关键帮老兵、法为准绳护老兵、培树典型学老兵、誓守初心敬老兵”的“七字工作法”,统揽全市退役军人工作,通过“四争”实践实现“五员”目标,引导退役军人争当标兵模范。组建“遵义战士”新征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2236支,努力搭建平台,鼓励更多退役军人回报社会。仁怀市茅台镇、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事处纪念馆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
如今,这座光芒熠熠的红色之城里,双拥情涌,温暖人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编辑 李洋
二审 刘振梁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