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1:31:00
□肖扬
2025年4月21日至25日,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醴陵进行,主题为“千年醴花,绽放世界”。此次烟博会,涵盖60多个国家600多名外宾参与,是醴陵历史上规模最大、接待外宾最多的一次国际盛会。
说到烟花,在湖南醴陵,它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一簇跨越千年的文明火种。1400年前,花炮始祖李畋以竹筒装火药驱散瘴气,从此烟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从唐代的“驱邪祈福”到今天的“文化符号”,醴陵烟花历经手工作坊的淬炼、工业化的洗礼,最终蜕变为产值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这座小城,用千年时光将火药从“声响”升华为“艺术”,让“浏醴花炮震天下”的美誉响彻世界。
醴陵的底气,源自其无可替代的产业闭环。这里有9大类、4000余种花炮产品,从爆竹到组合烟花,从喷花到小礼花弹,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对技艺的敬畏与创新。更难得的是,醴陵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物流的完整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全球花炮看中国,中国花炮看醴陵”的产业生态。这种“硬核地位”,让醴陵领先国际烟花行业,也水到渠成让这场“达沃斯”级盛会在此举办。
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烟花行业既要面对环保与安全的双重压力,又需突破“代工贴牌”的桎梏。醴陵的答案,是用“文化为魂,科技为骨”重塑产业基因。
在技术端,醴陵以“绿色革命”颠覆传统生产模式。“微烟无硫”技术将污染降至最低,“雾法除尘”设备让生产更清洁;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人药分离”,将事故率降低90%。这些创新不仅破解了环保困局,更让醴陵烟花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通行证”。
在文化端,醴陵以“李畋故里”为锚点,构建现代叙事。修复李畋庙、申遗传统技艺,强化“烟花起源地”的正统性;开发日景烟花、音乐焰火,让“飞虹织梦”“鹊桥迎宾”等主题表演打破“烟花仅属黑夜”的刻板印象。更值得称道的是,醴陵将烟花融入文旅场景——冠名高铁打造“移动城市展厅”,策划“烟花+陶瓷+美食”体验,让游客“白天观展、夜晚赏焰”,大大带动旅游收入。
如果说产业基础是醴陵的根基,那么此次烟博会则是其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宣言。以烟博会之名,数百名外宾齐聚,不仅为观摩产品,更是为见证中国烟花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展会上,药剂填装机械臂的精准操作、无人机编队与焰火的共舞,彻底颠覆了“中国制造=粗放廉价”的偏见。而首次引入的Ⅱ级(最高安全等级)燃放标准,由中意比三国企业联合执行,令醴陵从“追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当意大利艺术家设计的焰火在醴陵夜空绽放,当“BlackScorpion”品牌成为欧洲节庆的“中国名片”,烟花已超越物理形态,成为传递东方美学的“世界语言”。
醴陵烟花的故事,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的缩影。它证明,唯有将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才能让千年技艺历久弥新。具体而言,从醴陵到世界,“千年醴花”在全球绽放,有这些值得珍视的启示:其一,以开放之姿链接全球。醴陵不满足于“卖产品”,而是通过国际研发中心、海外分公司,将创意触角伸向德国、意大利,甚至聘请外国专家驻厂研发。这种“全球脑力+中国制造”的模式,让醴陵烟花既扎根本土,又拥抱世界。其二,以协同之力突破边界。从湘赣边产业联盟到四地知识产权保护协作,醴陵将区域竞争转化为“共赢生态”。这种“协同+”思维,让产业集群从“物理叠加”升维为“化学聚变”。其三,以极致匠心守护传承。当部分企业沉迷低价竞争时,醴陵选择以专利筑墙、以品牌立身——神马花炮的“载体火箭烟花”获国际专利,赖氏烟花以“湖南老字号”深耕细分领域。正是这份坚守,让“醴陵制造”成为品质代名词。
纵观在醴陵举办的首届烟博会,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转瞬即逝的火光,更是一份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对未来的信心。这场盛会,是醴陵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登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