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3:43:00
作者:李晓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提出底线思维的科学命题,丰富了百年大党治国理政的思维方法,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科学指引。
明确把握坚持底线思维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必须坚决守住事物发展向低层次质态蜕变的底线,争取高层次发展跃升。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底线是反映和体现事物质量互变规律的边界线,意味着事物的发展质态既有可能向高层次跃升,也有可能向低层次蜕变。因此,底线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下限、红线和警戒线,一旦突破,就会导致重大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的核心内容有以下三点:
增强忧患意识,设定底线标准。底线思维要求以发现事物发生最坏结果为逻辑起点,既要乐观预判各领域事物发展变化的光明前景,又要客观预估事物发展变化走向反面的可能性和临界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有利方面,又要看到不利方面,并注重“从坏处着想”这个底线。
下好先手棋,时刻准备应对风险考验。纵览百余年党史,无论是在革命、建设事业中,还是在改革事业中,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做好时刻应对重大考验的精神准备。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示我们要时刻运用底线思维,有效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打好主动仗,主动争取最好结果。坚持底线思维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而是立足最低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着力促进事物由“坏”的可能向“好”的方向转化。要积极在重大风险之前“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健全高效可靠的应急机制,适时推出胸有成竹的应对之策,增强面对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的自信,牢牢掌握主动权。
深刻认识坚持底线思维的战略价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坚持底线思维的战略价值。
深刻认识坚持底线思维的理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底线思维的重要论述,既源于中华传统忧患意识,也是对党运用底线思维化解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的辩证思维,在认识论层面,强调对矛盾转化临界点的科学预判;在方法论层面,主张构建风险防控的“四梁八柱”;在价值论层面,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等的“大安全”格局,突破了传统风险应对模式的思维定式,奠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基础。
深刻认识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阐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底线,为各领域各方面工作划出了底线、红线,并强调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把坚持底线思维作为应对各领域重大风险的基本实践方略,作为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的科学决策思维。
深刻认识坚持底线思维的历史价值。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风险治理经验的升华,已经成为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胜利的哲学思维方法。从延安时期应对经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到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风险隔离机制,再到新时代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做好国家安全“五个统筹”,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凸显了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坚持底线思维的历史传承和治理智慧。中国共产党于忧患中诞生、于忧患中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运用好坚持底线思维这一宝贵历史经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积极探索坚持底线思维的实践路径
唯有始终绷紧底线思维这根弦,才能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在风高浪急中把稳复兴航向,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持续增强见微知著的底线识别能力。要把底线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基于哪些是风险、风险源何在、如何规避风险等作出科学研判,及时洞察、准确把握、着力防范各类风险内外联动、累积叠加。
持续增强有所准备的风险应对能力。有所准备是党和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一贯科学态度。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如经济领域的地方债务累积与房地产风险交织,需筑牢财政金融风险“隔离墙”;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要完善“备胎”技术清单和产业备份系统;生态环境领域碳中和目标倒逼发展转型,急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社会治理领域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压力叠加,要求不断推进社会韧性治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把防范抵御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遭遇战阻击战。
持续增强固本培元的风险治理制度保障能力。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坚持底线思维,既要完善制度建设,也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如在经济安全领域,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红橙黄绿”分级预警制度,持续完善房地产企业“白名单”制度,着力健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作机制。在科技安全领域,全面实施战略必争领域“揭榜挂帅”攻关计划,重点构建关键技术替代路线图,精准推动重要产业链“链长制”全覆盖。在生态安全领域,健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系统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在社会安全领域,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社会保障安全网,有效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等。
只有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来源: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