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0:20:00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致力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各地方教育部门与村委会应采取突出政策导向、发挥师范院校优势、配套乡村基础设施等措施,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系,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农村教育的全面化与优质性,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为农村地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政策导向。市县级教育部门应根据农村小学实际需求,加大定向招生力度,合理增加定向招生名额,明确招生区域和岗位,优先录取本地生源,确保培养的全科教师能够精准补充到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的地区,扎根农村教育,提高教师留任率、稳定师资队伍。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给予全科师范生更多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奖金,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供编制保障,确保全科师范生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工作稳定;对偏远地区任教的全科教师给予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提高优惠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师范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设置“小学综合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增加跨学科综合课程,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让全科师范类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开设“农村文化与教育”课程,将理论课程内容与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相结合,介绍农村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推动师范生了解农村教育背景,鼓励其在日后教学中融入农村元素;开设“农业基础知识与实践”课程,增加农业生产相关的课程内容,助力师范生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鼓励其将农业生产知识融入小学劳动学科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农村小学生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应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将其贯穿于全科师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安排师范生在大一、大二期间深入农村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参与班级管理,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对农村小学教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教学实践奠定基础;大三期间利用微格教室等教学设施,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模拟教学,接受师生点评和建议,及时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反思能力;大四期间深入农村小学进行6至10个月的教育实习,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凭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夯实农村小学全科教育基础。

各地师范院校应开设“乡村教育情怀培养”大课程,引入张玉滚、支月英、张桂梅等优秀乡村教师的事迹,组织学生讨论和学习,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感受农村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教育价值,引导全科师范类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学生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坚定学生从事农村教育的信念。院校可以举办农村教育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成果,营造热爱农村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投身农村教育的热情。

配套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政府应加大乡村交通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乡村交通条件。拓宽、硬化乡村道路,确保道路平整、畅通,方便教师上下班通勤;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增加乡村与城镇之间的公共交通班次,减少通勤时间和成本,保证教师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便捷性,便于教师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坚定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心。县乡政府应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设乡村大型超市、菜市场,满足教师日常生活购物需求;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也至关重要。建设乡村诊所等医疗设施,维护教师身体健康;打造乡村中心广场、中心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帮助缓解全科教师工作压力,增强教师在乡村任教的归属感和稳定性。

农村小学应升级学校硬件设施,修缮和翻新教室,提升学校建筑安全性与舒适性;建设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场地,满足不同学科教学需求;加大学校网络建设投入力度,配备现代化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时代西部乡村教师职前职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2023A077)。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

顶 ↑ 底 ↓